地下管網水質監測系統在城市供水正常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。以下是對其應用的詳細分析: 一、系統構成 地下管網水質監測系統主要由傳感器網絡、數據傳輸設備、數據處理與分析平臺以及監測終端組成。 傳感器網絡:這是系統的核心部分,由一系列安裝在地下管網中的高精度傳感器組成。這些傳感器能夠實時監測水質的各種關鍵指標,如pH值、余氯、濁度、電導率、氨氮、重金屬、化學需氧量(COD)、生物需氧量(BOD)、溫度等。 數據傳輸設備:負責將傳感器采集到的數據迅速、準確地傳輸至處理平臺。這些設備通常采用無線通信方式,如4G、NB-IoT等,具有低功耗、廣覆蓋的特點,確保數據在地下等信號較弱的環境中也能有效傳輸。 數據處理與分析平臺:接收來自傳感器網絡的數據,進行數據清洗、分析和存儲。同時,它還負責生成各種報表和圖表,幫助用戶了解水質的實時情況。此外,該平臺還具有預警功能,當檢測到某項指標超過預設閾值時,會立即向用戶發送警報。 監測終端:為操作人員提供了一個友好的操作界面,可以查看實時數據、歷史數據、報表等信息。同時,也可以通過界面進行設備管理、參數設置等操作。 二、主要功能 實時監測:系統能夠實時監測地下管網中的水質指標,確保水質質量。通過在高精度傳感器中設定動態閾值,當水質異常或污染物濃度超標時,系統自動觸發多級預警機制,推送報警信息至管理部門,同步啟動污染擴散模擬,輔助制定應急方案。 數據存儲與分析:系統能夠存儲大量的水質數據,并進行深入的分析,幫助用戶了解水質的變化趨勢和潛在問題。結合管網拓撲結構和水力模型,精準定位污染源頭(如工業偷排、管網滲漏等),實現靶向治理,提高治污效率。長期監測數據可生成水質變化趨勢圖譜,為管網改造、維護和擴建提供數據支撐,推動管網管理從“經驗驅動”轉向“數據驅動”。 預警與報警:當水質指標超過預設的閾值時,系統會自動觸發預警機制,向相關人員發送警報,以便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處理。 遠程監控與管理:管理人員可以通過手機、電腦等終端設備隨時隨地查看地下管網的水質數據,實現遠程監控和管理。 三、應用效果 保障居民飲用水:通過實時監測供水管網中的余氯、濁度等指標,及時發現管網老化、二次污染等問題,確保居民用水正常。 優化供水調度:通過監測水質和水量數據,優化供水調度策略,滿足用戶需求,同時降低運營成本。 提高運營效率:通過數據分析為管網優化和維護提供依據,降低維護成本。遠程監測替代人工巡檢,節省人力物力。 及時發現管道異常:能夠及時發現管道堵塞、滲漏等問題,提前預警內澇風險,減少水資源浪費。 保護環境:通過監測排水管網的水質指標,預警工業廢水偷排行為,防止污染物進入水體,保護環境。 地下管網水質監測系統是城市供水的重要保障。它利用現代傳感技術、通信技術、數據處理與分析技術等對地下管網中的水質進行實時監測和管理,為城市水資源管理裝上了“智慧之眼”。
|